排行榜 创业指南

扫一扫关注有惊喜

TOP

高校学报的困境、症结与出路
内容摘要:高校学报的困境、症结与出路

  学报要想走出困局,就必须求新求变。就必须大打“精品牌”、“特色牌”、“人才牌”、“市场化运作牌”,尽快做大做强学报。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加入WTO后我国出版业对外开放的发展进程,为学报的做大做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要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新世纪新阶段,如何找准位置、把握方向、明确任务、守土有责,使学报发展有新的思路,改革有新的突破,开放有新的局面,工作有新的举措,已是高校学报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一、高校学报的困境

  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高校学报沐浴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春风,得到了长足的、快速的发展,办刊规模不断扩大、办刊人数不断增加、办刊层次不断提高、办刊实力不断增强、办刊影响力日益显著,它连续、集中、全面反映高校教学科研成果,现已成为传播先进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示高校学术水平的重要窗口,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桥梁,发现、培养学术人才的重要园地,塑造学校品牌的重要途径,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为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为科教兴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高校学报虽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服务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要求相比,和学报在科教兴国中所具有的地位和应起的作用来看,我们学报仍有不小差距,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学报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八多八少”:

  1.水平一般的学报多,质量高的学报少

  据统计,全世界共有近20万种期刊,其中学术性期刊约10万种;我国有期刊9000余种,其中学术期刊有6000种,在我国期刊中,高校学报有2000多种,占我国期刊总数的近1/4,占全国学术期刊总数的1/3。从规模数量上我们已跨入学报出版大国的行列,但还不是学术期刊出版强国。还没有创出像Science、Nature那样世界顶级的学术期刊,甚至在国内有影响的名刊都很少。在全国性评奖中,高校社科学报仅有《北京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文史哲》等先后荣膺全国优秀期刊奖、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和国家期刊奖称号;2001年,在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组建的由1518种期刊构成的中国期刊方阵中,高校社科学报只有47种入选,仅占入选期刊总数的3.1%,和高校学报的地位极不相称。不少学报从未被SCI、SSCI、EI等国际检索刊物收录,也未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国内权威性文摘类期刊转载。北大图书馆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国内核心期刊推选工作,在大量的统计过程中,发现有的学报从未被任何检索工具收录过,也从未被作者引用过,连图书馆都很少有收藏,其影响因子(CSSCI)和被引频次为零。高校学报有日益被边缘化的倾向。

  2.出版周期长的学报多,出版频次短的学报少

  现在学报基本上为季刊和双月刊,甚至还有半年刊或年刊的。出月刊、半月刊的寥寥无几,还没有旬刊。学报是学术期刊,是连续出版物,是介于报纸和图书之间的一种平面媒体。可由于周期长,业界人士和读者老埋怨,出学报就像出书一样。

  3.发行量小的学报多,发行量大的学报少

  发行是刊物生命力的保证,是刊物最主要的经营内容。这种观点主要是针对学报以外的刊物而言的。对于由学校全包全揽、计划经济色彩很浓的学报来讲,发多少,算多少,反正死不了。据说一个有40年历史的学术期刊,发行量才40册,实在是可悲可叹。学报的发行量虽然是学报主编和编辑缄默其口的,但据调查,在邮局发行的学报大多数在300份~2000份之间,5000份以上都很少。这和中国期刊三巨头:《读者》500万份、《知音》423万份、《家庭》305万份的2001年的月发行量不可同日而语。虽然学术期刊和时政、经济、社会生活类等期刊不具有可比性,但我们确实在发行上还有努力的余地和发展的空间。

  4.内向性的学报多,外向性的学报少

  学报的内向性决定了学报是为本校教学与科研服务的,是为本校的教职工服务的,代表了本校的学术研究水平。内向性虽能保证本校研究成果的及时发表,但对外稿却造成了排斥性,这种封闭保守型的办刊理念和方式,有碍于质量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发挥,也容易造成近亲繁殖,不利于学术创新,同时也容易产生职称稿、关系稿、人情稿,不利于学报向更高层次迈进。现在一些学报已扩大了外来稿的比重,在办报资源开放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内外稿大抵还是8:2、7:3或6:4,打对折的都很少,离真正的开放还有一段距离。现在学报还主要以各高校的校名为刊名,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报就是各高校的附属品,只为本校服务。学报首先是个传媒,它虽称不上大众传媒,但也是“小众传媒”,它是为特定的层次较高的有需求的受众服务的。学报以哪一个学校为刊名并不重要,最关键的是要为读者提供精品。

  5.综合性的学报多,专业性的学报少

  综合性学术期刊是中国独有的特色。正如有人所说:“学报是个筐,什么学科的论文都可往里装。”学科的大而全,论文的多而杂,不但吸引不了更多读者,影响了利用率,反而淹没了优势学科的研究。这样收集“学科大全”,为大家“办展览”,我想是不会有几个人爱看的。学报不能成为“杂”刊,而应是小而精的专业性学术期刊。

  6.纯理论性的学报多,应用性的学报少

  科研成果和生产实践相脱节,重理论研究、轻应用研究,是高等教育的弊端,也是高校学报这个载体的一大特点。这种现象虽是长期的计划经济的办学体制造成的,但也反映了学报办刊理念和办刊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要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加强对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社科研究力求为党中央、各省市自治区党委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依据,自然科学研究则应直面经济建设主战场,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7.“等米下锅”的学报多,“找米下锅”的学报少

  学报是由学校主办的,没有任何忧虑,不愁发行,不怕亏损,经费由学校全包,不少学报还“免费赠阅”。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报安于现状,等、靠、要思想严重,没有竞争的紧迫感,在组稿方面也表现出“守株待兔”、“等米下锅”的消极状态,缺乏工作主动性和进取精神,有的学报因采撷不到真正的“好果”,弄得学报像一份加上了英文摘要和关键词的“工作总结报告”。

  8.共性多的学报多,有个性的学报少

  雷同是目前学报存在的大问题。由于找不准自己的定位和特色,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倾向。如果你留心一下学报,最大的区别就是刊名不同,刊号各异。如果隐去刊名,仅看内容,确实弄不清到底是哪一家学报。你只要到资料室随手翻一下赠送交换的学报,栏目设置大多是以政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语言学等依次排开,很少有专题性研究和地方特色研究;封面设计虽有所改观,封二封三却大多空白一片;目次页也设计得单调陈旧,缺乏新意。办学报不是开百货店,而是要开专卖店、品牌店。

  综上所述,学报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从整体和全局看,仍不够强不够大,仍不能直面国内其他期刊和国外学术期刊的竞争和挑战,学报“全、小、弱、散”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

  二、制约高校学报发展的症结

  学报所表现出的“八多八少”现象,仅仅是学报面临困境的外在表现形式,制约学报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体制性障碍所造成的。

  当前,我国期刊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的需求。而期刊中的“大家族”——学报则仍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办刊理念、办刊模式和办刊方法,在诸如领导体制、责任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着不适应的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办刊体制和投资体制,一方面造成了单一的办刊主体和投资主体,限制了非校方渠道的资金投入,使得学报融资能力、资本和资产运作能力非常脆弱,其结果是学校微薄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学报自身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非校方资金难以进入学报,也加剧了学报资源短缺的程度。在经营自主权方面,由于学报没有建立期刊出版法人制度,而是实施主管和主办单位制度,从而使任何一个学报都必须找一个“婆家”(主管机关和主办单位),由于主管单位和出版单位之间责、权、利不明确,使出版物成为主管部门的行政附庸,使学报也成为了安排不同级别富余官员的地方。新闻出版总署政策法规司司长王涛明确表示:新闻出版总署将修改原有的主管、主办单位的管理规定,在要求主管主办单位继续对出版物保证正确方向负责任的前提下,从制度上保证出版单位具有经营自主权,使它们能够在出版物市场上自主经营、自主发展。在学报的退出机制方面,是生亦难,死亦难。学报办得再差也死不了;办得再好,也没有在出版资源的配置上给予倾斜。学报体制上的问题是根本的,旧的体制的长期沿袭既形成了封闭僵化的办刊机制和办刊模式,也制约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从而影响了办刊的思路。

  伴随着加入WTO和期刊的日益市场化、国际化,这种体制上的障碍在办刊模式上的表现就更为突出:“学报的综合性与读者专一的矛盾,读者面窄与期刊信息传播广度的矛盾,刊载的信息量低和期刊信息密度的矛盾,论文发表的周期长与传播速度的矛盾”日益尖锐,不实行改革创新,不实行从出版观念到出版体制、机制,从出版技术、出版手段到出版管理的全方位、多侧面、宽领域的改革创新,无异于贻误战机,坐以待毙。在创新中,还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学报工作者的承受程度结合起来,防止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体制性障碍也造成了结构性障碍。在不同地区和各高校学报之间存在着生存性短缺和发展性短缺,这种短缺,可归纳为结构性短缺。它主要反映在高校的各类学报之间,重点院校学报与一般院校学报之间、发达地区学报和欠发达地区学报之间,在办刊上存在着结构不合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问题。一方面,“一校一刊”的办刊模式虽然照顾到东中西部的地区平衡和机会均等,但办刊水平的良莠不齐和实力的差距则更加凸显这种结构的不平衡,中西部的不少学报存在着生存性的短缺。办刊经费的奇缺(有的学报年办刊经费只有2万元),办刊稿源的奇缺,办刊人员的奇缺(有的学报仅1人),办刊质量的低水平,从而造成了办刊资源的浪费,为学报的外延式发展和集约化经营带来阻碍,是否每个学校都要办一份学报,这的确需要慎重考虑,这种平均主义式的办刊模式,也有违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另一方面,东部学报大多处于发展性短缺阶段。虽然和中西部相比,学报总体质量较高,办刊条件较好,但学报在国际上影响力还有限,能被世界六大检索系统收录的期刊仍很少,办刊实力也相差甚远,现在国际上很多纯学术期刊都自负盈亏,我们的学报自然甘拜下风。如果不靠学校的扶持,要生存和发展都很难。

  三、高校学报的出路

  高校学报是被“抱大的一代”,在温室里怎么也长不成参天大树。高校学报要在学校的母体中寻求裂变和新生,他不能永远都是高校中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虽然在母亲的眼里,孩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他总也长不大。但高校学报必须要摆脱母亲的庇护设法长大,充分长大,而且要茁壮成长。

  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学报要想走出困局,就必须求新求变。就必须大打“精品牌”、“特色牌”、“人才牌”、“市场化运作牌”,尽快做大做强学报。

  1.“精品牌”

  打“精品牌”就是要创精品学报。所谓精品学报,是指学术、技术水平和编辑、校对、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都臻于上品的学报,是实现了两个效益最佳结合的学报,是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和好评的。

  质量是学报的生命,它不仅关系到学报的声誉,更直接影响学报的效益。要提高学报质量,首先要保证政治质量,这既是前提也是基础。要“咬”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不放松,铁肩担道义,妙手润文章。学报,尤其是社科学报要以最大的热情,尽最大的努力,坚持不懈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其次,要倡导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实行学术自由和讨论自由。要善于区别政治问题与学术问题。在政治问题上立场必须坚定不移,旗帜十分鲜明;在学术上要积极组织开展各学科有关热点难点问题的深入讨论,大胆支持学术理论的探索创新和不同观点、不同流派的自由争鸣。努力创造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宽松、相互切磋、共同进步的学术氛围,力促原创性成果。

  第三,立足校内外、国内外,扩大重点强势学科的征稿范围,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固定一批有实力的作者群,以点带面,进一步提升学报的整体质量。校内组稿要以重点学科、优势学科为依托,优先向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约稿;可加大对外约稿的力度,采取聘请担任本刊顾问、提高稿酬标准等方式,主动约请省内外、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学报撰稿,进一步提高刊物的“含金量”和影响力。在此基础上创办国际性期刊,办好期刊英文版。

  第四,学报出版要严格学术质量控制,对稿件编排的各个技术流程都要规范操作,杜绝事故隐患。在审稿中要避讳作者与审稿人的亲疏恩怨关系,杜绝关系稿、人情稿及学术赝品,同时注意保密,以确保审稿的公正性和严肃性,等条件成熟时,可实行同行专家的“双匿名”审稿制度。在当前“学术泡沫”日盛的情况下,学报编辑要擦亮自己的眼睛,当好“守门人”的角色。学报编辑部也要加强制度建设,匡正学风,加强学术道德教育。

  第五,缩短出版周期,提高出版时效。品质是学报的生命,速率也是学报的生命。学术质量一个重要特点是“新”。想要取得作品首发权必须争分夺秒。一些专业性学术成果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几天、几个月后就可能成为“过去时”,失去刊发意义。要缩短出版时间,首先可在条件成熟时把现有的季刊办成双月刊,把双月刊办成月刊,把月刊办成半月刊;其次需要加大编辑力度,在不影响稿件完整性和准确性的情况下,通过删减图表、精练文字、压缩稿件篇幅等方式,来增加刊物的载文量和信息量;再次要实现出版手段的现代化,通过计算机管理来提高工作效率和出版速度。

  2.“特色牌”

  学报与时俱进就要突出自己的特色,有了特色才有品位,特色就是生命。要做大做强学报,就是要充分挖掘自己的特色优势资源,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学报要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所谓特色一是指与众不同、独一无二,有别的期刊和学报不可替代的“绝对优势”;二是指虽与别人重复,但你比别人更好,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相对优势”。目前一些大学学报已特色凸显。如中国人大学报的《访谈、对话》栏目、北师大学报的《教育创新》栏目、陕西师大学报的《周秦汉唐文化》等栏目,在学报中独树一帜。

  学报要办出特色,就要改变目前高校学报的综合性、大而全的单一性办刊理念,逐步向专题化、小而精的多样化办刊方向发展。如新疆师范大学是一所地处边疆的多民族多学科的师范性的自治区重点大学,学报特色、风格定位就是要突出民族性、地域性和师范性,这既是学报办刊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报学术个性和文化特征的总体反映。

  学报特色最终体现在栏目设置和文章内容上,在特色栏目设置中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为突出刊物的外向性,特色栏目将不设内外稿比例限制,坚持以质量选稿,质量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同时把提高引用频次作为学报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

  3.“人才牌”

  人才是办好学报的关键。学报要创名牌、上质量、上水平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目前,高校学报多为综合性学术期刊,涉及学科门类较多,而编辑部大多不是期刊社,受人员编制限制,不可能有各个学科的专业人员,往往是一个编辑面向三四个甚至五六个学科,要使编辑人员独自捕捉或判断出哪些稿件质量高、价值大、内容新,难度较大;还有的编辑知识老化严重,亟待提高业务素质;编辑人员待遇偏低、评职称难,队伍还不是很稳定,积极性、创造性还没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等,这些都成为制约学报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呢?

  一是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加强编辑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要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创造条件,引导编辑多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研讨,开拓视野,及时掌握国内外学科动态和信息;要鼓励编辑到院系所兼职,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兼职中了解学术的前沿,洞察学术的趋势,把握学术的规律。在对外交往和兼职中可以激活编辑的思维,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创造性。

  二是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选聘知名学者到编辑部兼职,参与选题策划和主持栏目。如新疆师范大学已聘请自治区重点学科民族学、宗教学学科带头人担任学报《宗教学研究》栏目的主持人,聘请北京大学毕业的博士后担任《西域文史》的栏目主持人。通过学者和编辑的双向兼职,点面辐射,努力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守纪律、懂经营、敢创新、专兼结合的精干高效的编辑队伍。

  三是加强编者与作者的互动。鼓励作者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权威的结论;鼓励作者向书本挑战,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鼓励作者向老师挑战,敢于否定老师的看法。通过引导,力推重大创新性成果。

  四是要采取有力措施,稳定编辑队伍,不断调动编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要像重视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一样重视学报工作,要像重视教学科研人员一样重视学报的编辑人员。”在学报出精品的同时,也要加大力度培养我们的名编辑、名栏目主持。

  五是实行主编负责制和全员聘任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使工作人员能进能出,优胜劣汰;使编辑部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学报要积极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打破铁饭碗,捧上泥饭碗,变“单位人”为“社会人”。实现全员聘用合同制,并推行人事代理制度。按需设岗、按岗聘任、择优上岗、开放竞争,把岗位聘任、目标聘任和末位淘汰相结合,做到能位一体、权责相称。分配制度要力破平均主义,除岗位津贴拉开档次外,还要实行绩效奖励。

  4.“市场化运作牌”

  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对于按产业化的标准来衡量,还处于起步和培育阶段的我国期刊市场来讲,真正是“狼来了”,是与狼共舞,实现双赢,还是殊死搏斗,两败俱伤,已成为高校学报特别是自然科学版学报所面临的抉择。

  学报不是市场浅滩上的看客,其最终归宿是做深海里的水手,在市场中搏击风浪。从长期看,国家对学报的扶持也是抓大放小。国内外学术期刊之间、学报之间激烈的竞争将不可避免,竞争的结果,是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通过收购、合并、重组等形式,通过集约化经营,将使学报资源得以重新整合,结构更加优化,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届时将会产生高校出版集团或学报集团,学报集团还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实行公司化管理,争取上市融资,实现学报的跨越式发展。

  由于受学科专业过泛和读者面窄的限制,现在高校学报的发行量不大,这成为今后制约学报发展的大问题。因为没有足够的发行量,就意味着没有足够的读者。一个刊物,没有受众,就意味着没有经济效益,同时也谈不上社会效益。目前高校学报的印数还很低,在这方面还大有作为。在扩大发行量上,要善于寻找学术期刊与受众的最佳结合点,提高学报的“卖点”。在市场化运作中,随着学报品牌的创立,发行量的上升,影响的扩大,广告也应成为学报收入的主要来源。

  在读者定位上,要打破旧的观念,放开视野,不应仅仅把学报看成只为本校师生或只为科研院所学者服务的“自家书房”,而应把学报看做是为高等教育服务,为国内外学者服务,为一切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感兴趣,有需要的读者服务的“公共图书馆”。

  学报要树立“读者是学报的衣食父母”的观点,增强服务意识,多和读者交朋友。要充分了解读者对学报的潜在需求,分析不同群体的阅读心理,满足并引导他们高层次、高品位的阅读愿望。

  要全面扩大学报影响,采取多出光盘、多上网、多向国内外学术机构投寄刊物等方式,提高学报的引文频次和影响因子。学报可利用互联网媒介传播面广、即时出版、成本低、方便查阅等特点,在学校校园网上,建立学报出版网页,实行学报网上出版。网页管理工作由校园网管理人员负责,编辑部须提供网上出版文章的全文资料和处理读者发来的电子邮件。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学报可实行在线查阅论文收费服务。

  要重视学报的品牌形象。以栏目品牌来打造学报品牌,以学报品牌来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学术品位。

  学报要重新洗牌,早洗比晚洗好,早洗早主动,早洗早发展。

责任编辑:中宾科技

标签云: 名人百科网,品牌百科网 辅导班开课通知家长群 美术培训班搬迁通知 少儿美术开课通知 艺术培训班开课通知范文 美术班复课通知 培训班开课通知话术 画室开课通知 美术培训班开课通知模板 培训机构上课温馨提示 奶茶店成功营销方案 美容院顾客裂变方法 老客户转介绍激励方案 转介绍的方案和思路 美容院如何快速裂变 美容院如何玩裂变 裂变客户的十种方法 小型餐饮业营销计划方案 餐饮全年营销方案计划表 餐饮行业营销策划的特点 我开早餐店的真实经历做早餐生意的窍门开早餐店的惨痛经历未来早 线下宣传推广策划方案 产品线下推广活动方案 完整的婚礼策划方案 地推的60种方法 电商平台促销活动方案 线上推广的渠道有哪些 推广品牌的策划方案 地推活动策划方案创意 旅游景区营销推广方案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中国电视媒介的数字化生存 下一篇文学期刊征稿进行中我国当代社会..

相关阅读:

相关栏目

安全提示

最新文章

热门信息

siteMap.txt